师资队伍部分是专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维持课程教学运行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毕业要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二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要求;三是师资队伍的培训、评价和专业发展情况。具体包括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四个二级指标。
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2 人。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
内涵解读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该指标要求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师比、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中学教育一线的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
考查要点
1.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专任教师选聘规定。
2.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充足,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定位,满足课程教学、师范生培养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
3.学校有选聘兼职教师的管理、培训与考评办法,并将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纳入师资队伍规划。受聘的中学一线兼职教师在师范生培养中承担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绩效考评。
佐证材料
1.本专业在校学生名册(按年级、班级顺序列出)。
2.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3.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学管理文件中涉及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文件、制度规定或具体措施。
4.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5.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及相关分析报告等资料。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内涵解读
教师素质能力是对其“立德树人”的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示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职业指导能力等,直接决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指标要求加强专业教师的师德和素质能力建设,专兼职教师熟知并能严格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能够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勤于思考,严谨治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中学实践经验,能指导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见习、实习和研习;认真负责地对待课程教学工作,对师范生课程学习、自主发展与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指导,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考查要点
1.学校和专业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标准、措施办法和长效机制,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
2.教师熟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严格遵守,为人师表,从严治教,教书育人,遵守学术道德。
3.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施和教学、科研考核执行情况及效果。
4.实行常态化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对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达到 80%以上。
5.专业教研、科研风气浓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科研成果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6.专业教师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履行毕业生职后专业发展指导职责,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
佐证材料
1.近 3 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2.近 3 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3.专业专任教师近 3 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4.近 3 年学生评教方案及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
5.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和承担的培训工作相关材料。
6.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7.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内涵解读
专业教师熟悉并具有中等教育实践经历,是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该指标要求专业协同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支持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中学一线实践锻炼的制度,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促使专业教师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特点,能够深入研究中学教育教学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实践层面把握合格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支持教师通过挂职锻炼、教学观摩、跟班活动、联合课题研究、参与教研、指导实习、学术报告与研究成果分享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指导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考查要点
1.注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培养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地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制定基层挂职和高层次研修奖励办法,完善青年教师深入中学一线的选派机制,并有步骤有计划的分批组织实施。
2.专业主动参与中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资源共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教师主动了解中学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动态,并将中学教改经验和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基层挂职管理办法和跟踪调研机制,定期评估专任教师对中学教育的了解程度,把熟悉中学教育教学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范畴。
佐证材料
1.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1年中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括年度教学计划、教案、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2.近3年专业教师赴深入中学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
3.专业教师与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4.近3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分一般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两个层次统计。
5.近5年教师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6.近5年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7.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实施材料。
8.学校出台有关专业教师实践经历的政策制度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动力和保障。该指标要求以“素质优良、满足需求”为目标,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实践研修分类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共同体发展新机制,建立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教师评价标准,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晋升、教学改进中,组建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健全教研组织,支持开展常规教研,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践,进行绩效评价,保证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有效运转。
考查要点
1.制定教师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激励机制,支持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培训与实践研修制度、专业教研制度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等,并能够有效实施。
3.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对于专任教师的持续发展定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4.依托“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专任教师深入中学教育第一线。
佐证材料
1.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2.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实施方案、结果使用情况等档案资料。
3.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4.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含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及导师制、助教制和社会实践等相关资料。
5.探寻建立高校和中心“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证明资料。
6.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7.学校和专业培养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资料。
8.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