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正文

下好“运河文化”先手棋 沧州大运河文化深度调研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次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21-11-17    作者:     来源:     

水波涟涟,滋养文化。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为探索运河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在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嵌入“智慧结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11月17日上午,我校图书馆八楼会议室群贤毕至,特邀请相关专家以及我校学者代表,以专家主旨发言、交流座谈等形式,召开沧州大运河文化深度调研活动启动仪式暨首次研讨会。沧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刚,二级调研员毕东明,副主席王秀云,我校党委书记云电军,副校长范小振出席会议。

云电军在致辞中从目标导向,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研究为核,溢出大运河文化研究标志性学术成果;多方联动,提高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效能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校运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云电军表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是沧州地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学术研究机构,旨在攻关大运河文化相关高端国家学术研究课题,并从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数字化传播研究等角度进行具体调研、检测、试验、设计与创作,协助市政府完成重点高端项目。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作为立足沧州、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集研究、转化、推广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平台与高地,充分整合各方研究资源,打通部门和城乡之间界限,共建共享运河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库和数据库,多方联动,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在理论研究、品牌策划、数据库建设、交流共享等方面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咨政建言的智力支持。同时,举办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坛沙龙和品牌传播活动,强化“政、产、学、研、金、文”跨界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转化。

李刚用“正、实、新、精”为下一步大运河相关工作指明方向:“正”是要找准目标定位,强化责任落实,观点正、立场正,深入挖掘大运文化在沧州的历史事迹、文化精髓,还要弘扬优秀的、先进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是指实事求是搞学术和建设,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面向社会实际,面向社会,面向沧州经济发展的大局,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留好记忆、讲好故事;“新”是要抓住国家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建设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以新观点、新角度,谋划高质量的文化项目新内涵,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精”是要集思广益出精品,体现学术成果,进一步推进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批能够代表沧州、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将沧州文化产业打造成大运河带建设的新名片。

王秀云介绍了本次活动方案。她表示,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应提高区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聚焦研究中心的内在融合点,植根地域文化研究的生长环境和土壤,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支撑力量,实现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服务沧州地方的发展。

范小振在总结讲话中,感谢各位专家对于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多方面支持,他指出,通过这一次思想碰撞与激荡,我校将会进一步整合平台力量,提升智库作用,汇聚学术队伍,“走出去”加强实践,创作、产出学术精品,推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经得起学术检验的成果,用文化研究服务于沧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智慧”。

研讨会现场,围绕如何高质量推进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这一主题,与会领导学者提出许多富有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见解。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者一致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既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也要合理分工,梳理好大运河文化发展脉络,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无愧使命担当 不负伟大梦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在我校引起热烈反响(四)

下一篇:我校与沧州市人民检察院签约共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