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学习理论

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1-09-09    作者:     来源:     

播报普通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必须加快新文科建设。为此,我们需要把握好新文科建设的现实基础、逻辑起点等问题,转变新文科建设观念,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新文科”之所以“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因此,“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格局,既要传承传统又要融合创新,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既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又要彰显文科性质,在新文科建设中突出文科自身的中心地位。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文科建设的新需求进行充分理解与回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文科建设需要一种“由破而立,破中显立”的思维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新文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与要求。由此,“新文科”之所以“新”,就是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不断开辟文科建设新境界。

新文科之“新”还在于当前文科建设需要兼收并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其生生不息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优秀特质。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新文科建设必须辩证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继承与发展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转型升级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当然必须合乎中国需要,同时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发展眼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只有具备世界发展眼光,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作出合乎中国需要、合乎时代要求的意义解读,才能具备推进新文科建设的现实基础与理论前提。否则,我们的新文科建设就可能陷入一种封闭状态,脱离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轨道。因此,只有在全球性视野下探索中国的新文科建设,才能真正“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强调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世界发展眼光,还在于“中国需要”与“世界发展”在同解世界难题这个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诸多福利的同时,也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反思。当今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拥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正确认识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文明交流和对话的前提。在正确应对风险挑战中抢抓历史机遇,同解时代命题,共谋发展大计,把握人类命运航向,这是历史赋予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责任。

同样,新文科建设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余年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日趋拥有更多的全球治理话语权,国家间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日渐深入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正在重塑世界格局,各国彼此依存、人类相互联系的程度不断加深,文明交流互鉴已是必然选择。基于此,完善“媒体融合+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已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范式。

新文科建设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系密切,其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日新月异的科技元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当前,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媒介的重要作用,同时准确把握好新文科建设中科技手段之“术”与学科建设之“道”的关系。

就现阶段而言,注重科技媒介与文科的融合,强调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科与科技领域之间的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然而,我们在强调科技思维时,务必认识到人文属性才是新文科的本质属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的迅猛革新及其媒介化,不仅创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人”自身的改变,包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存体验、生存环境、审美经验、文化境遇等。因此,探讨新文科建设,既要考虑科技元素对文科发展不可忽略的作用,又离不开对不断变化着的“人的观念”“人的培养”等问题之理解与思考。同时,在新文科建设中,面对技术革新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不能只重视媒介的技术性却忽视对其文化品质的塑造,而应从强化新媒体承担文化承传与创新责任的角度,在信息生产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塑造新媒体的文化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新文科建设和发展要做到守正创新,在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使新文科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新文科建设守正创新必须突破“新瓶装老酒”的思维轨迹。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是新文科建设高质量推进的基本前提,这一特点和规律就意味着不能以一成不变的传统眼光看待新文科发展。新文科建设必须以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为前提,探索新的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规律。基于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以发展为导向,树立正确人才观,激活学科生产力,充分挖掘交叉学科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坚持不懈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进一步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作者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上一篇:【党史百年·重要论述】9月18日

下一篇:从《资本论》看西方的公共卫生危机

Baidu
map